女性、年轻人和LGBTQ+人群最可能仰望星空寻求指引。We Are/DigitalVision via Getty Images
无论是刷抖音、浏览约会资料,还是坐在咖啡馆里,你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论自己的星座。有人可能会自豪地宣称自己是狮子座;也有人开玩笑说自己永远不会和天蝎座约会。
即使在由科学、技术和大学塑造的现代社会中——社会学家有时称之为“祛魅”——许多人仍然在从占星术中寻找意义。
占星术的广泛流行同时也招致了人们的怀疑,调查显示,即使在那些并不完全“相信”占星术、只是将其“当作乐趣”的人群中,占星术仍然很受欢迎。
在社会学期刊《社会潮流》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,我们调查了谁会咨询占星术、他们如何使用占星术以及他们为何对占星术感兴趣。
通过全国代表性调查、对美国人的采访以及与专业占星家的对话,我们发现占星术并不是预测未来,而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理解自我。
占星术——认为太阳、月亮、行星和恒星的位置和运动会影响地球上的事件——有着悠久的历史。
几个世纪以来,占星术一直与天文学息息相关。早期的天文学家同时也是占星家,他们绘制星图来测量时间并解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。我们熟悉的十二星座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,占星术在中世纪的大学里也有教授。
天文学和占星术在17世纪开始分道扬镳。在科学革命时期,随着天文学逐渐融入数学和观察,占星术逐渐丧失其学术合法性,被边缘化。
到了19世纪,科学本身也开始专业化。大学和学院将学科、研究职业和证据标准正式化。随着天文学牢固确立为一门科学,占星术被归类为神秘学或伪科学。
20 世纪 30 年代,占星术随着报纸上的每日星座运势进入主流文化,并广为传播。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,由于新时代运动的兴起,占星术再次受到欢迎。
占星术当前的数字化复兴与之前的浪潮相呼应,展现了它如何不断适应文化变迁。近年来,Z世代的占星术应用程序下载量激增,行业报告预测,到2031年,全球占星术市场规模将超过220亿美元。
如今,占星术已不再是边缘学科。
根据盖洛普2025年6月的一项民意调查,约四分之一的美国人表示相信占星术。皮尤研究中心2025年5月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,近三分之一的美国人表示他们曾参考过星座运势或类似的工具。
我们的分析显示,近一半的美国人表示曾经咨询过星座运势。我们还发现,女性、年轻人和LGBTQ+群体尤其倾向于通过星座来寻求指引。
超过一半的女性表示她们读过星座运势,而男性的比例略高于三分之一。约60%的性少数群体表示她们读过星座运势,而异性恋者的比例略低于一半。年轻人阅读或咨询占星术的可能性始终高于老年人。
它的流行反映了更广泛的文化转变:年轻一代不再那么依赖有组织的宗教,而是继续在其他地方寻求精神寄托或寻找意义。
在我们的研究中,我们利用了对 31 名美国人的采访数据,他们表示将占星术视为一种娱乐形式或了解某人性格的窗口。
许多受访者能说出自己的星座或太阳星座,有些人甚至描述了它们如何“契合”自己的性格。很少有人认为占星术真的可以预测。相反,他们将其视为了解自我的另一种方式,堪比迈尔斯-布里格斯性格测试或九型人格图等工具。
我们的合著者、独立研究员 Avantaea Siefke 采访了职业占星师及其客户,他们对占星学有着不同的理解。对他们来说,占星学与其说是标签,不如说是精神层面和决策层面的体现。他们将占星学描述为一种安排重大决策、获得自信或反思人际关系的方式。一位占星师将其比作心理治疗:并非确定性,而是指引和信心的源泉。
为什么占星术现在引起共鸣?
一些分析人士将当前形势描述为“多重危机时代”,经济、政治和环境挑战交织在一起。与此同时,身份类别变得更加不确定,传统的权威来源——宗教、教育、政府——更容易受到挑战或不信任。
占星术或许能为人们提供应对这些不确定性的工具。
它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的语言,让人们能够用简写来描述自己和他人。它通过为人们提供思考选择和时机的框架,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力。它还创造了社群,尤其是对LGBTQ+群体而言。学者们指出,占星术是酷儿群体应对日常困境,并设想主流关怀和疗愈方式替代方案的一种方式。
批评者常常将占星术斥为非理性或伪科学,而事实上,占星术并非一门科学。但与其追问占星术是否“真实”,不如探究它的流行究竟反映了当代生活的哪些方面。
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,占星术之所以引人入胜,正是因为它跨越了不同的范畴。许多人并非将占星术视为一套宇宙信仰,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工具——它既是精神寄托,又是文化实践,既是娱乐,又是理解自身和他人的语言。
占星术常常在动荡时期蓬勃发展,这可能并非巧合。
正如前几代人会寻求祈祷或仪式一样,如今许多人也转向星象。虽然占星术或许无法预测未来,但它的流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人如何应对当下。
独立研究员 Avantaea Siefke 是本文的撰稿人。